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5-06-18 09:55
□胡桂敏
受電視臺邀約,再次參加家庭教育訪談節目。因做過兩次,每次都是切合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來展開,感覺還可行。這次,我準備圍繞孩子作業拖延的話題展開,命名為《如何幫孩子克服磨蹭,提升學習力》。
稿子準備妥當,一切就緒,但我不能講,因為每試講一次,我的心里就難受一次,心絞痛一般。我不禁深思:磨蹭是問題嗎?孩子作業寫得只是慢一些,花的時間長一些,就是磨蹭了?憑什么就可以這么輕易給孩子貼上磨蹭的負面標簽?就憑我們是孩子的爸爸媽媽?我們做家長的只能幫孩子撕標簽,又怎么可以人云亦云地去給自家孩子貼標簽?愚蠢至極!我看到自己身上的無知是多可怕!訪談主題有問題,我必須修改,改為《如何幫孩子利用自身優勢,提升學習力》。
再如,當今信息比較發達,手機娛樂花樣層出不窮,人人都成為手機控。孩子看一看手機,時間稍微長一點,超過家長所允許的時間范圍,家長就隨口給孩子定義為網癮;有的孩子上課稍微一愣神,望向窗外,老師就可以給孩子定義為抑郁,不愛學習(甚至還鄭重其事地建議家長給孩子找心理咨詢師);有的孩子生性活潑,上課動作多,多動癥的標簽就又被老師貼上了……
磨蹭、網癮、抑郁、多動、挑食……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,具有多么大的殺傷力!家長、老師卻全然不知,好好的一個孩子就這么隨意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,殊不知,其帶來的傷害可能會伴隨終生。
每個人都帶著很多故事,我也是。
我小時候做事情很慢,經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努力把爸媽交代的事情一點一點地做好,但爸媽好像等不及,總是很急,總是厲聲斥責。還逢人都說我很“迂”,唯恐全世界不知道我做事比較“迂”。我長大之后才明白,“迂”原來是磨蹭啊。
說到原生家庭,一些刻骨銘心的傷害確實來自于原生家庭,來自最親的父母,但我們要做的,除了感恩,還是感恩。我們沒有權利向已步入古稀之年的父母索要什么,我們是成年人,可以二次養育自己,可以終止父母給我們的代際傳承的魔咒,和孩子一起長大,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。
當我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,改變就已經發生。
昨天,我和小寶聊天,我說到媽媽是你的資源,你可以隨時找媽媽幫助。小寶回應說,媽媽,如果你死了呢,你還有資源嗎?我說死了就沒有資源了,不過,你可以做自己的資源。爸爸回來后,我說給他聽,他對小寶說,爸爸也是你的資源。大寶周六放假歸來,當我說到資源話題時,大寶對小寶說,姐姐也是你的資源。
我們用愛和溫暖回應著孩子,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簽,把家變成滋養孩子的原生家庭。
其實,你的心理健康比你的工作重要,比他人的看法重要,比父母的期待重要。如果說照顧自己的情緒就意味著讓別人短暫的失望,那就坦然地讓他們失望吧。記住:不要和別人一起欺負自己,你內心的滋養,才是最重要的!